乾隆瓷母瓶介绍?
瓷母正式名称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清代乾隆年间烧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其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享有“中华瓷王”的美称。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简单的说就是基本上各种釉彩和花纹都能看见,就叫做瓷母。
乾隆瓷母瓶,是指清朝乾隆年间烧制的一件86厘米高的大瓷瓶,全身上下装饰有15层釉和彩,学者们至今还没给它取一个准确又响亮的名字,一些权威图录上称其为各色釉大瓶,还不如约定俗成的瓷母好听。
收藏大家马未都认为,瓷母叫法通俗,各色釉、各类彩之母,仔细一想,此叫法道理不通,分明是其儿,不是其母。但叫瓷儿,失之滑稽,故叫瓷母,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尊老之意。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由:练泥、制坯、上釉、釉下彩、釉上彩等。


清乾隆瓷母瓶,也叫各色釉大瓶,号称“瓷母”,是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乾隆年间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达到顶峰时期,于是乾隆为了炫技,专门命人烧制出一款***所有瓷器品种、工艺于一身的大瓶。

瓷母
规格:高:60.8cm 口径:17.5cm 底径:18cm
此件器物洗口,长颈,颈传世品瓶敞口,颈部两侧为贴金彩夔双螭耳,腹饱满,圈足外撇,束颈,颈两侧饰以双螭耳,颈下渐广,瓜楞腹,圈足外撇。瓶体端庄大方,气势磅礴,图案绚丽精美。足内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五代耀州窑盏特征?
1、器胎特征:早中期为黑胎器,呈深灰、黑灰、铁灰、黑色等。胎外表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器表多不见唐器中常见的黑点状铁斑。白胎器为稍晚期,质地相当纯净,色相当白,呈洁白或白中略灰色调致密度和均匀度与宋器比要稍差,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黑胎的青釉瓷,釉色为,暗蓝的天青色、微灰的湖青、湖绿、湖蓝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好,常有开片,为裹足釉;白胎的青釉瓷,釉多呈淡青、淡天青、青白、粉青等色,少数呈湖青和湖绿色,透明度好,亦有开片,较黑胎器少,为该窑历代青瓷中最为淡雅的瓷器。
3、造型特征:多仿晚唐与五代的金银器皿,比唐代清秀,器物底仍较大。
4、装饰手法: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极少见到)。
5、装烧工艺特征:早期采用一器一支垫(三足支垫)一匣钵进行单件支烧烧成后盘碗满釉裹足上或外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后来又发展为三点或一大堆托珠法,烧成后裹足釉的足底釉面上,留有三小堆托珠烧痕或底足粘满砂粒;晚期采用了刮掉足底釉的新方法。
6、施釉特征:通体施釉到底,多饰裹足釉。
7、底足特征:器物底仍较大,做玉环底,足多外撇。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数黑釉、酱釉及白釉褐绿彩瓷。